哮喘 | 《医学正传》 |
哮喘论 《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曰∶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河间曰∶火气甚为夏热,衰为冬寒,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又寒水为阴,主乎迟缓,热火为阳,主乎急数,是以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虽然未有不由痰火内郁、风寒外束而致之者欤。外有阴虚发喘,气从脐下起,直冲清道而上者。又有气虚发喘,而短气不能以接续者。是故知喘之为证,有实有虚,治法天渊悬隔者也。若夫损不足而益有余者,医杀之耳,学人不可不详辨焉。 脉法 喘急,脉滑而浮者生,涩而数者死。 脉宜浮迟,不宜急数。 脉数有热,喘咳吐血上气,不得卧者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躁而喘者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一云∶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沉,心下有水气也。(《要略》《千金》、《外台》沉作浮。) 寸口伏,胸中有逆气。尺寸俱沉、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 方法 丹溪曰∶喘急者,气为火所郁而稠痰在肺胃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逆者,有气虚而致气短而喘者。 哮专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而不可吐者,谨之。 治哮必使薄滋味,不可纯用寒凉药,必兼散表。 戴氏曰∶痰者,凡喘便有痰声。火炎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坠下其痰,喘则暂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以燥热之药,以火济火也。 昔叶都督患此证,诸医作胃虚治之不愈,后以导水丸利五、六次而安。气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又有胃虚喘者,抬肩拮肚,喘而不休者是也。 痰者,降痰化气为主。火炎者,降心火,清肺金。 阴虚痰喘者,补阴降火,四物汤加枳壳、半夏。一云∶阴虚气喘,四物汤加陈皮、甘草些少以降气补阴。白芍药须以酒浸,日干,忌火。 气虚发喘,以参、 补之而愈。 凡人喘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已发,以攻邪为主。 喘急甚者,不可用苦寒药,火盛故也,宜温劫之。劫药用椒目五、七钱,研为极细末,生姜汤调服。喘止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千缗汤 治痰喘不得卧,人扶而坐数日,一服而安。(方见痰门。) 一方 用导痰汤合千缗汤服。 一方 用莱菔子二两蒸熟,皂角五钱烧存性,栝蒌仁、海粉、南星(用白矾一钱半,研细入水,浸一宿,曝干,各一两,为末,炼蜜为丸,噙化。一方无南星、栝蒌、海粉。) 一方 治喘而嗽,用南星、栝蒌、半夏、香附、橘红、莱菔子、青黛、皂角为末,神曲糊丸,姜汤送下。(一方有杏仁。) 喘用阿胶,须分虚实。若久病发喘,必是肺虚,故用阿胶、人参、五味子之类补之。若新病肺实而发喘者,宜桑白皮、葶苈子、麻黄、杏仁之类泻之。(东垣曰∶久嗽郁热在肺,不用人参;新病未成郁热者,用人参。未知孰是。) 气实人,因服黄 过多而喘者,宜服三拗汤以泻气。 三拗汤 治肺感风寒,喘急不已。(方见咳嗽门。) □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四条) □ 葶苈大枣泻肺汤(河间) 治肺壅胀,胸膈满闷,上气喘急,身体面目浮肿等证。 葶苈子(不拘多少,炒黄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 上以水三盏,大枣十枚,煎至二盏,去枣,入葶苈一丸,再煎至一盏,温服之。 葶苈散(济生) 治过食煎 ,或饮酒过度,致肺壅喘不得卧,及肺痈,咽燥不渴,浊唾腥臭。 甜葶苈子(炒) 桔梗(去芦) 栝蒌子 升麻 薏苡仁 桑白皮(蜜炙) 葛根(各八分) 甘草(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泻白散 治大人小儿,风寒伤肺,喘急咳嗽。 上细切,作一服,加姜,水煎服。 一方,加防风、荆芥各七分半。又方,加麻黄、杏仁各五分,其效尤捷。 □ (祖传方) 治远年喘急。 桑木内蠹虫粪(炒,一升) 莱菔子(炒,半升) 杏仁(不去皮尖,炒,半升) 甘草(生,二两) 共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淡姜汤送下。 又方 治哮喘,用苎麻根和砂糖烂煮,时时嚼咽下,永绝病根,神效。 又方 用猫儿头骨烧灰,酒调二、三钱,一服便止。 又方 用郭公 刺根煎服,即止而不发。 □ (医案) 东阳一羽士,年五十余,素有喘病,九月间得发热恶寒证,喘甚,脉洪盛而似实。一医作伤寒治,而用小柴胡汤加枳壳、陈皮等药,六日后欲行大承气。一医曰∶不可,当作伤食治,宜用枳实导滞丸。争不决,召予视之。二医皆曰∶脉实气盛,当泻。予为诊后,晓之曰∶此火盛之脉,非真实也。观其气短不足以息,当作虚治。乃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五味子,入附子三分,煎服。二帖脉收敛,四帖而病轻减,六帖病痊安。
|
原始资料来源互联网,药药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