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瘤《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一、血管瘤

鼻部血管大部属先天性,占鼻部良性肿25%以上,多发生于血管丰富区,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见于青壮年。本病分为毛细血管和海绵状血管两类,以前者较多见。

【诊断】

1.毛细血管:多发于鼻中隔前下方,少发于鼻底和中鼻甲,极少发于筛窦。由于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毛细血管好发于此,单侧鼻腔多见。

(1)症状特点是反复鼻出血出血量不等,出血多时可继发贫血,单侧鼻塞为主要表现。

(2)鼻镜检查见血管大小不一,细蒂或广基,红色或紫红色,大如樱桃,小如高粱米,质软,有弹性,探触极易出血,继发感染表面糜烂坏死。

2.海绵状血管:发生于上颌窦和下鼻甲较多,肿较大致窦腔膨大变形,骨壁被压迫吸收变菲薄,肿向邻近扩展出现临床症状。

(1)症状有进行性鼻塞,反复涕血,面颊畸形,眼球被推移呈复视,头痛等。

(2)鼻窦X线摄片,鼻窦CT,可显示病变范围。与上颌窦炎、囊肿、恶性肿相鉴别。为了预防出血,不宜活检,不宜诊断性上颌窦穿刺和抽出鲜红色血液,可考虑上颌窦探查术。术中冰冻切片常报告为出血坏死性息肉和海绵状血管,诊断最后确立。

【治疗】

1.毛细血管:在鼻中隔处较小者,手术摘除后电凝固其根部既止血又能防止复发。体大、基广或复发的肿可沿血管周边切开粘膜,从骨膜下连同肿一起切除。也可用激光凝固、气化血管出血少而疗效好。

2.海绵状血管:发生于鼻甲者,用激光凝固气化或冷冻治疗。估计出血多,体大可行鼻侧切开。发生于鼻窦者可经上颌窦途径全部切除,必要时输血和颈外动脉结扎。硬化剂注射疗法可使体缩小变硬,使易切除且减少出血

上一页:第十九节 鼻及鼻窦良性肿瘤
当前页:一、血管瘤
下一页:二、乳头状瘤

原始资料来源互联网,药药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