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原则三:分别三因归一治(2)


 


  实际上中医给人看病,是在给你号脉,是在给你望诊,再问你的病史,然后进行一个综合判断。而不是像西医一样,又要化验,又要拍片子,又要照X光,等等,中医靠“望、闻、问、切”就完成了整个诊断过程。

  通过诊断过程,中医来综合判断你是属于什么样体质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要“排兵布阵”了。什么叫“排兵布阵”呢?就是把药都看成是他的兵,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使这些药在身体里发生气化作用,弥补身体的不足,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在养生、治病上,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也都可以看到它们的效果。比如说,现代医学找到了一个局部的病灶,我们就可以找到治疗它的方法,从而使身体恢复健康的状态。

  那么中医呢?它不是这样,它是通过你表现在外的症状,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种相,所以有人曾戏言说中医看病如看相,因为这些症状它是“呈于内而形于外”的,它一定会表现出来。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记载了缇仓公淳于意是如何根据面色判断病情的。缇仓公淳于意,大家很陌生,但是大家都知道“缇萦救父”的故事吧,缇萦的父亲就是淳于意!有一回淳于意参加一个宴会,宴会没开始前,淳于意发现王爷的小舅子面色不对,就问他是不是用力过猛了。王爷小舅子说:“您真是神了,我四五天前和人比赛搬磨盘来着,结果把腰闪了,不过您是怎么知道的呢?”淳于意告诉王爷小舅子:“看到面上肾部颜色发暗,所以觉得您的腰有问题。”所以说中医是通过这些外在症状的表现,来找到阴阳失衡的原因所在,然后通过一个整体上的调整,使你体内的阴阳失衡的状态趋于平衡,达到健康的目的。为什么说趋于平衡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这里指的是重病,同样道理也适用于其他情况,详细的会在后面“过犹不及”中介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名医们早已有了一整套对待疾病的完整方法。

  有病早治

  《金匮要略》中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这告诉我们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须及早治疗,防微杜渐,以防病邪深入于内,灭病邪于萌芽之时。

  应该在经络开始受邪尚未深入脏腑之时,及早治疗;四肢刚刚感觉不适,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使机体气血畅行,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上一页         返回书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