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开身边的健康陷阱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5年公布了发现的8种常见药品推销陷阱:
  陷阱之一是打“义诊”旗号,指出就诊者身体有某些疾病,然后推销产品;
  陷阱之二是免费试用,一些群众在经过多次试用后购买产品,但发现效果没有宣传的好,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陷阱之三是上门推销,商家先让居民免费试用,并提供各种“证书”,部分别有用心的商家专挑只有老年人在家的时间上门,这些销售人员不开具发票,产品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就以没有发票为由推卸责任;
  陷阱之四是广撒网、广收益,通过商场柜台、媒体等进行夸张宣传;
  陷阱之五是亲情陷阱,主动“进攻”老人,营造家庭气氛,让他们放松警惕,购买那些功效不得而知的产品;
  陷阱之六是免费风景游,组织老人参观厂房等,然后推销其产品;
  陷阱之七是点石成金,商家请来“专家”讲课、雇请“托儿”等,制造产品抢手的假象;
  陷阱之八是重在包装,打着“合法”的旗号,使人放松警惕。
  (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2005年10月19日)
  《环球时报—生命周刊》一篇题为《警惕:免费体检很多是圈套》的文章,则揭露了免费体检背后的真相。免费体检本是好事,为什么却成了必须“当心”的对象?正规体检一切正常,但到药店体检却经常浑身是病,免费体检,成了卖药体检。在一些免费体检中,还把保健品当药品宣传,但保健品其实属于食品,很多人把保健食品当成药物,结果延误治疗,小病吃成大病。
  这些变相的圈套、陷阱真是对我们判断力的大考验。观察一下西安、青岛、江苏等地工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针对“免费体检”的警示,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面对免费体检,中老年人最容易上当。
  各地在进行警示时这么分析,中老年人是最关心自身健康的人群,而且容易贪图方便、爱占便宜、对新知识了解不多。商家的这种以免费体检形式开展的卖药行为,很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商家会利用中老年人的弱点,大肆宣传产品如何便宜、如何高科技,中老年人常常会抵挡不住诱惑,掉进陷阱。而这时,就需要这些中老年人的下一代站出来,去帮助父母。
  例如,手边的报纸上经常好几个版面都在宣传一种号称可以根治糖尿病的中药。明眼人知道这就是广告,但不可否认的是,穿插其间的“根治”、“治愈”、“立竿见影”这些词对某些中老年病人还是有吸引力的,更绝的是,满版堆积着好几个用了这种药之后奇迹般地恢复健康的病例。这种看似生动形象的现身说法,对一些中老年读者也极具吸引力。
  年轻人,要帮助父母去识别身边堆积的这些打着健康旗号的陷阱。不管是贴在电线杆上的老中医、老军医门诊,还是某些报纸角落里写着商品名的广告版面,或者是某家专治××病的位于偏僻地区的医院小广告,还有标榜“特效药”、“秘方”、“偏方”的小广告,以及医院门口、过街天桥上散发的宣传单、小册子……我们都需要运用自己的科学判断力排除它们的干扰,帮助父母去摆脱侥幸心理,找回他们自己的判断力。
  尤其是那些以奇迹、传说、轶事传开的“大仙”神奇治疗故事,起码都无法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是真是假?多少人里面出现了这样一例?病人在用这种药的同时还有什么其他治疗,究竟是哪种治疗产生的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以奇闻轶事出现的医疗故事,都不属于医学所能承认的科学论证。而这种故事,却可能在某时某地,在人们侥幸、焦急心理的掩护下,诱人掉入骗局。
制作: 2006-10-8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