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原则二:中医三线防病论 既然我们明白养生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明确防什么病,只有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在哪里容易产生问题,容易导致何种疾病,把防病与我们身体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知道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才能更好地做到养生。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在养生、健康、保健方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祖父和我父亲,他们在长期的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根据多年的临床总结,结合中医的理论,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分成上中下三线来防病。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上中下三线防病。 其中“上为心肺、中为脾胃、下为肝肾”。如果我们想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首先就必须了解我们人体结构大概是怎么样的,哪里可能会发生哪些疾病,才能更好地提前预防。 心肺防病 首先来说说心肺的疾病,中医把这类疾病统称为“温病”,按照现代医学理论也就是呼吸系统疾病。因为心肺是一条线,所以呼吸系统疾病跟心肺都很有关系。 可能有人会问我了,说这个心脏不属于呼吸系统啊。你说的没错,但是在临床上,中医理论中的“心”和现代医学中讲的“心”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心”在中医里,它有一个术语解释叫“心主神明”,许多神志不清的病症就跟心有关。比如有一篇中学课文叫《范进中举》,说范进这个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很多年,一直都没有考中,结果突然有一年来了消息说他考中举人了,当下他特别高兴,结果因为过于突然,范进一下子痰迷心窍了,他高兴得疯了,周围的人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他治过来。 二月河的长篇小说《乾隆皇帝》里也有类似的例子,这些例子虽然是文学演绎,但都不是乱写的,而是有其中医的理论根据。所谓痰迷心窍,指的就是中医理论里的心,这和现代医学说的冠心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清代,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叫吴鞠通,他是一位温病大家。他对温病有一个很精要的论述,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什么叫“温邪上受”?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发烧、感冒、肺炎、扁桃体发炎等,这都属于是呼吸系统的疾病。“首先犯肺”,这比较好理解,就是说首先导致呼吸系统出现了问题。“逆传心包”,也就是说这些疾病如果你不及时去治疗,及时去控制,发展下去,如果逆转就会导致人昏迷,我们叫心智出现问题。因此,中医里把心肺归在一起的,统称为人体的上线。 脾胃防病 那么中线我们主要需要预防什么呢?就是要防脾胃疾患。脾胃疾患主要体现为这样一些疾病,比如胃炎、潜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还包括一些急慢性肠炎,但这些都是现代医学名词,而不是中医里的叫法。 按中医讲,我们都管它们叫胃脘痛、痞满之类的,比如说胃十二指肠溃疡,中医里叫胃脘痛,急慢性肠炎中医里也管它叫胃脘痛,所以中西医在这上面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它们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周身的津液、营养都必须依靠脾胃来供给,所以有“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虚则百病生”的说法。 《景岳全书》中也提到:“盖人自有生以来,唯赖脾胃以为立命之本,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在各种衰老的原因之中,脾胃虚损是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平时饮食不注意,偏食、吃饭不规律、经常过量饮酒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脏腑也会失去充分的营养,因而很容易发生衰老。 脾胃虚弱,精血不足,肌肉、颜面、须发、五官亦失于濡养,就会出现面焦、发坠、肌肉松弛等衰老形态。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不化,停聚为水饮、痰浊。这些病理产物会引起和加重各种疾病,如咳喘、胸痹心痛、痰饮、水肿、眩晕等,从而影响健康,加速衰老。 尤其是人到了老年,胃的功能减弱,腺体分泌开始减少,衰老退化,脾胃功能日渐衰减,对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差,所以平时就注意保养脾胃,确实是健身防病的关键。
|